带你解锁吹奏长笛的正确口型

带你解锁吹奏长笛的正确口型

长笛的基本吹奏口型应是呈微笑状的嘴型,两片嘴唇轻轻地贴住牙齿边缘, 随后上下均匀地挤压在一起。嘴角要放松,不要过于紧张,稍作控制即可。注意嘴唇的出气孔位置,两侧轻轻的对压在一起,使嘴唇的内唇部分相互挤压,使其向外稍稍溢出即可。正确的长笛吹奏方法是将笛孔放置平衡位置,气流以适当角度均匀的吹入笛孔内,通过空气柱充分的摩擦,使音色干脆、干净、柔和。由于笛子要保持在平衡的位置,所以在长笛的演奏过程中务必要平视,过于将头抬高或者压低都会改变气流的角度。

另外在上下嘴唇相互挤压时会将下嘴唇向外溢出些许,刚好覆盖笛孔的大约1/2。在吹奏的过程中,两个嘴片中间的出气孔应是呈椭圆形,直径大约是5毫米左右,切记不能超出这一范围太多,直径越大越是影响流的均匀吐出。
当吹奏低音区时,出气孔的直径可略大一些,因为低音需要的气息量较大,出气孔的两侧应稍作控制。相反当吹奏高音时,出气孔不宜过大,使气息保持集中,吹奏时要有聚集在一个点上的感觉。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吹奏时上嘴唇要多出下嘴唇一些,但不要过多,保持在一个适当范围内,保持稳定,否则会直接改变气流吹出的角度,影响演奏音色。特别要注意的是上下嘴唇的出气部位要保持放松,不要过度挤压,应让气流均匀地吹出。当整个唇部肌肉处于挤压状态时,应将唇部轻轻凸起,使气流集中在一个点上,随后轻轻的吹入笛孔中即可。

据记载,长笛起源于欧洲,初名横笛。早期的长笛是用乔木科植物的茎制成,竖着吹奏,后改用木料制作,横着吹奏。到了18世纪末、19世纪初,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,金属材料的长笛开始问世。1847年,德国人波姆经过多次试验,研制出了更符合科学原理的带有机械传动装置的长笛,它在音准、音色、音量及音域等方面,都比老式长笛有了革命性发展,极大地丰富了长笛的演奏技能。在海顿时期(1732-1809),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。在交响乐队的配器中,长笛一般采用双管编制,在规模较大的乐队中,有采用三管编制的。近现代的作品中,渐渐出现了四管编制。

在古典时期,不同人对长笛加以整修,管身将圆柱型改为圆锥形,并按上了许多新奇的按键(许多按键还搬上单簧管,因此在现代单簧管上依然还可以见到)。著名的长笛改革者波姆(1794-1881)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著名发明家。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,把笛管由圆锥形改回圆柱形,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,加装音键机械联动装置(例如A音孔与bB音孔相连)来调整音准、音色、扩大音域,增强乐器表现力。

1847年,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3倍,使这一乐器标准化。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,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,宽广的音域范围,这种长笛被称为“波姆式长笛”流传至今。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,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,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粘土管。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(1732-1809),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。1847年,波姆长笛用了银质的管子,并将其安上bB拇指控制杆。21世纪,长笛已被认定为完全定型,但有些工厂为了让初学者演奏方便,将右手部分的按键移至笛管的另一侧。

阅读剩余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