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有哪些有特色的民族打击乐器?

我国打击乐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,不仅是节奏性乐器,而且每组打击乐器都能独立演奏, 对衬托音乐内容、戏剧情节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那么,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,有哪些有特色的民族打击乐器。

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,有哪些有特色的民族打击乐器:

1、黎族:叮咚

叮咚,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,以乐器的发声命名。叮咚由木杠和木架组成,木杠是发音体,多采用红木或其它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,杠长200厘米~240厘米、直径10厘米~12厘米,用绳索吊于刻有花纹图案的三脚木架上。在海南民间,黎家常用当地的“柴即慎”(海南话叫作红麻树)木材制作。每根木杠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,上一根为c1、g1,下一根为a、e1,上下两根为小三度的谐和音程。音调不准时,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杠外,移动吊挂木杠两端的绳索也能调节。在黎族村寨,叮咚除有两根木杠的以外,还有三根、四根或五根的。

2、佤族:木鼓

木鼓,佤语称“克罗克”,是佤族乐器和报警器具,更是佤族的象征,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。木鼓鼓面用牛皮制作而成,鼓面下面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。鼓身内部凿有扁长状音孔,里面有鼓舌和鼓牙,可以制造回音效果。鼓身左右两边有一种中间窄、两头宽的音槽及方形音窗。木鼓一般长约2米,直径0.5到1米之间。分为公鼓、母鼓两种。别看它们的外形看起来差不多,其实他们的材料、大小和音色都有很大区别。

打木鼓时用的两根鼓棰,长约40~43厘米,两头粗、中间细,有点像平时见到的哑铃。打鼓的时候,用手握着一棰中部,一边跳舞,一边敲击木鼓两侧,木鼓就会发出“咚咚”的声音,可传到几里之外。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右手握一鼓棰,左手拿着竹片,两手配合敲击鼓的中部,发出“咚咚”与“啪啪”的音响,时而统一,时而交错,节奏丰富多彩。

3、藏族:法铃

藏族摇击乐器。铜制。平口,形似钟,有花纹。内悬金属铃舌,摇铃发音。用于喇嘛法事诵经及佛乐。俗称师公钘或钘仔。一般高约二十厘米,口径约九厘米,用黄铜制造,有柄、铃内有舌。柄的上端称作剑,山字形,以象征三清之意。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,法师常以单手持,有节奏的不停摇动。

4、蒙古、满族等:腰铃

腰铃,满语西沙又称萨满铃,是满、蒙古、达斡尔、鄂伦春、鄂温克、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。西沙,由腰带、衬裙、锥铃、系环等主要部件组成。也有一种不带衬裙的西沙,这种形制的西沙是把锥铃直接拴结在腰带上系于腰间演奏的。表演时,将腰铃系于表演者之腰际,舞时腰胯左右摇摆,腰铃随之“啷啷”做响。腰铃摆动时发出节律式的声响,与变化多端的神鼓鼓声相和,是萨满舞蹈时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。

5、壮、苗、瑶族等:铜鼓

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,也常用于宴会、乐舞中,是一种流行于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。铜鼓形状像圆鼓,有各式图案,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(越人崇拜蛙)。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.3米,小的有0.7米。演奏铜鼓时把铜鼓悬挂起来,一人用鼓槌敲击鼓面,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,以增加共鸣,声音浑厚深沉,能传远处。舞者(一般是集体)围着铜鼓,随着鼓点节奏起舞。

6、傣族:象脚鼓

象脚鼓是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,广泛。象脚鼓还受到傣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,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。推荐:汉族乐器,汉族民间乐器。

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,它是用一整段木材(或几块木料拼粘)制作,通体中空,上端是杯形共鸣体,鼓面蒙皮,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,拴系于鼓腔下部,并可调节其张紧度。鼓身外表涂漆,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,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。

7、维吾尔族:纳格拉鼓

纳格纳鼓即“铁鼓”,有“冬巴”之称。据说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当作战鼓。大约在9世纪以后,它才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。

纳格拉鼓形状看起来像一个花盆,鼓面蒙有骆驼皮或牛皮,六个纳格拉为一套,每套分大中小三组,每组两个,一奏高音,一奏低音,相差4—5度,用木捧敲击。纳格拉鼓的演奏方法主要有单击、双击、滚奏或闷奏等,还可运用鼓心、中圈、外圈或鼓框等不同部位,获得不同的音色。大鼓和小鼓可交替演奏。弹奏时把纳格拉鼓平放在地面上,由一人双手各持一根长而稍弯的木棰,右手敲击大鼓,左手敲击小鼓。

8、基诺族:塞吐

塞吐是基诺族的一种打击乐器。制作塞吐,基诺族有着较为严格的风俗。先要进山选材,凡树尖、树枝折断者均不能入选,树木选定后再择吉日砍伐。伐树在夜间进行,要先杀一只公鸡祭奠树魂,伐时不能叫女性或任何动物看见,树木砍倒后随即凿好鼓腔,再将其抬回村寨,路上女性也得回避。

9、朝鲜族:长鼓

朝鲜族长鼓,又称杖鼓、两杖鼓。鼓身木制,呈圆筒形,两端粗而中空,中段细而实。全长(70—80厘米,鼓面直径约40厘米。两端鼓腔大小不一,蒙皮也有别。粗的一端蒙牛皮、马皮或猪皮,细的一端蒙鹿皮、白色鱼皮或狗皮,皮膜以铁圈为框,由皮条或绳索绷紧并可调节张度。鼓身外涂红漆。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,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,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,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,一般为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,并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高。

10、维吾尔族:达卜

达卜,维吾尔音乐的灵魂,在大部分的舞曲和民间歌曲中达卜是必不可少的。

达卜鼓框木制,内缀有小铁环,单面蒙皮,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。达卜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,单面蒙以羊皮、小马皮或驴皮,鼓框内侧缀有许多小铁环而成。现达卜还多蒙以蟒皮,使发音清脆响亮。在维吾尔族,达卜有大、中、小型三种,面径36~52厘米。一般乐队和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鼓,鼓面直径约44厘米,鼓框高5厘米左右;木卡姆伴奏乐队则用大型鼓和小型鼓。

11、瑶族:竹筒琴

竹筒琴即打击乐器,即点鼓,亦称道筒。竹筒琴造型古朴,琴体用一节毛竹筒制作,全长50厘米左右,直径6厘米~10厘米,最大者粗细以奏者手能持握为宜。琴筒一端或两端留有竹节,田林、都安两地多一端留竹节;南丹则两端都留有竹节。在竹筒中段的二或三个不同侧面上,剜起竹皮细丝若干条为琴弦。每条竹丝弦长30厘米、宽0.1厘米~0.2厘米,两弦间距为2.5厘米。弦的两端仍与竹筒相连,并用竹篾圈或细铅丝箍紧,以使不易剥离筒体。同一侧面的两弦构成一组,一支琴通常设有二至三组弦。将每组弦下的筒体弧面均削成平面,两头支以竹马,马长3.5厘米、高0.8厘米。

两弦的中段嵌入一小块木板条为“桥”,使两弦相连,以便击奏时互相引起共振。“桥”下管体上分别开有一个圆形小音孔,孔径1厘米。在琴体留节的一头距顶端10厘米处,还开有一个稍大的椭圆形按音孔。

12、克木人:蹈到

蹈到,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。蹈到用竹管制作,选取长80厘米~100厘米、直径2.5厘米~3厘米的两节竹管,打通竹节,使其上下通透。

将竹管上部劈开削成音叉形,即削去前后管壁,留下左右管壁。叉长25厘米~27厘米,两叉间距2厘米,顺音叉在叉下的管壁上前后各劈开一条缝隙,其间夹一棉线团,以助音叉振动发音。在竹管下部正背两面,各开一长0.8厘米、宽0.6厘米的长方形按音孔。正面音孔在上,距下端30厘米,背面音孔在下,距下端26厘米

阅读剩余
THE END